%0 Journal Article %T 山东省两次暴雪天气的对比分析 %A 杨晓霞 %A 吴炜 %A 万明波 %A 孙长征 %A 王文青 %A 刁秀广 %J 气象 %D 2012 %R 10.7519/j.issn.1000-0526.2012.7.013 %X 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探空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地基gps/met遥感大气水汽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采用诊断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对山东省2009年11月11—12日和2010年2月28日两次暴雪天气的水汽、热力、动力条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暴雪都是受高空槽影响产生的,700hpa附近有较强的偏南气流向暴雪区输送暖湿空气,整层大气高湿近于饱和,中低层有逆温,整层温度≤0℃;暴雪产生在700~500hpa槽前西南气流前部、850hpa东北风与东南风辐合的区域,近地面层都为东北风。(2)不同点是,前次暴雪过程中低层先有冷空气影响,然后中高层暖湿气流北上,中低层能量低,以稳定性降雪为主,持续时间长;后次暴雪过程中,先是中低层暖湿气流北上,而后强冷空气从低层锲入,低层形成低涡,地面形成气旋,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对流发展,降雪强度大,持续时间短。(3)暴雪期间gps/met水汽监测的可降水量在20mm左右,对降雪量有一定的指示性。加密自动站观测中温度0℃线是雨、雪的分界线,有助于判别降水的形态。 %K 暴雪 %K gps/met水汽监测 %K 地面温度加密观测 %K 形成条件 %K 诊断和对比分析 %U http://qxqk.cma.gov.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20713&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