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原油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A 刘春 %A 郭庆新 %A 张惠良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D 2011 %X ?采用色谱(gc)、色谱—质谱(gc\|ms)和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方法,以广元长江沟剖面为例,系统分析了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沟剖面飞一段灰岩缝洞中原油的δ13c值和各族组成δ13c值都小于-30‰,族组分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较小,原油没有遭受细菌分解\,淡水淋滤等次生同位素分馏效应;正构烷烃为前高后低的单峰型,主峰碳为c22,pr/ph值为0.75,姥姣烷和植烷均较相应正构烷烃(nc17和nc18)优势;芳烃色谱呈现驼峰,总体上组成比较复杂,以菲系列为主,经过mpi1折算该原油成熟度ro=0.94%;三环萜分布在c19—c30之间,以c23为主峰;霍烷以c30为主峰,伽马蜡烷含量较高,表明其母源为还原—弱还原的咸水环境;规则甾烷以c29优势,呈c29>c27>c28的“v”字型分布,甾烷成熟度参数c2920s/(20s+20r)值和c29ββ/(ββ+αα)值分别为0.39和0.31,均未达到平衡值。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飞一段烃源岩特征、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飞仙关组原油是寒武系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期的产物,现今灰岩洞缝中原油的分布状态是原油早期充注以后遭受构造运动破坏的结果。 %K 川西北地区 %K 长江沟剖面 %K 飞仙关组一段 %K 原油 %K 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K 地质意义 %U http://www.nggs.ac.cn/CN/abstract/abstract26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