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不同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兽类资源监测中的比较 %A 章书声 %A 鲍毅新** %A 王艳妮 %A 方平福 %A 叶彬 %J 生态学杂志 %P 2016-2022 %D 2012 %X ?2010年6月—2011年8月,利用一字型、十字型、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4种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兽类独立照片(independentphotograph,ip)共2551张,能识别物种的兽类ip有1240张,占整体ip的48.6%,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松鼠科以外的啮齿动物)ip1167张,占45.8%;无效ip144张,占5.6%。所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共有14种,隶属4目9科,其中黑麂(muntiacuscrinifrons)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鬛羚(naemorhedussumatraensis)和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在种-监测日曲线当中,4种监测模式随监测日的不断延长,兽类种类大体呈现半年左右趋于稳定的规律,建议监测时间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较为合适。研究发现,兽类ip和单相机拍摄率在一字型、十字型和随机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海拔垂直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海拔垂直型由于相机分布均匀,在拍摄种类、拍摄率等各项监测指标上都显著高于其他3种模式。 %K 红外相机技术 %K 兽类资源 %K 独立照片 %K 拍摄率 %U http://www.cje.net.cn/CN/abstract/abstract61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