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基于形态特征和线粒体coi基因探讨扶桑绵粉蚧物种的有效性并记述一体色变异型扶桑绵粉蚧 %A 陈哲 %A 张姜 %A 傅杭飞 %A 许争争 %A 邓坤正 %A 张加勇* %J 生物多样性 %P 443-450 %D 2012 %X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于2008年首次在广东发现,到目前为止,浙江、广西、云南等10多个省市均有其入侵的报道。为探讨入侵中国的扶桑绵粉蚧是否存在两大隐存谱系或姊妹种的复合种,作者对浙江的该物种进行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体色浅橘黄色、背部具三对黄色斑点的体色变异型个体,通过形态特征比较和线粒体coi基因部分序列的分析,证实该体色变异型粉蚧为扶桑绵粉蚧。同时对中国、巴基斯坦、美国的扶桑绵粉蚧coi基因序列进行碱基差异比较、遗传距离(geneticdistance)分析,发现所扩增的浙江省内6个地点7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25条扶桑绵粉蚧coi基因(694bp)可以分成3种单倍型,这3种单倍型与中国海南、中国广州、巴基斯坦和美国加州的扶桑绵粉蚧遗传分歧较小(0–1.0%),而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遗传分歧较大(3–3.6%);但两者遗传距离小于绵粉蚧属内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13.0–17.2%)。综合形态特征和coi基因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扶桑绵粉蚧可能没有达到种间分化。基于碱基差异所构建的网络关系图、遗传分歧差异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扶桑绵粉蚧存在两个进化支系,至于是否是复合种,目前尚难作结论,还有待更多证据。 %K 扶桑绵粉蚧 %K 生物入侵 %K 遗传多样性 %K coi %K 体色变异 %U http://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abstract/abstract96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