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 %A 李凡 %A 张焕君 %A 吕振波* %A 徐炳庆 %A 郑亮 %J 生物多样性 %P 537-546 %D 2013 %X ?为了解莱州湾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现状及变化,作者于2010–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该海域进行了8航次底拖网调查,对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与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85种,包括鱼类55种、甲壳类25种、头足类5种;鲈形目最多(28种),十足目(24种)次之。游泳动物种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是鱼类种数变化引起的,甲壳类和头足类种数季节变化较小。优势种分析表明,目前莱州湾中上层鱼类以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zunasi)、斑鰶(konosiruspunctatus)和赤鼻棱鳀(thryssakammalensis)为主,底层鱼类以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stigmatias)、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ommaturus)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joyneri)为主,甲壳类以口虾蛄(orgtosaquillaoratoria)、日本虫寻(charybdisjaponica)和日本褐虾(crangonhakodatei)为主,头足类以枪乌贼(loliolussp.)为主。枪乌贼、矛尾虾虎鱼、斑鰶在2年调查中均为优势种,鳀(engraulisjaponicus)已不再是莱州湾的优势种类。shannon-wiener指数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季节间差异显著(f=6.003,p<0.001),而年间差异不显著(t=0.446,p=0.657>0.05);调查海域西南部的站位shannon-wiener指数较低,而东北部则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莱州湾游泳动物种数特别是鱼类种数呈下降趋势,目前,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中的河口种、溯河洄游种、大型经济种、鲆蝶类和东方鲀类等种数已显著减少;群落优势种沿带鱼(trichiuruslepturus)、黄鲫(setipinnataty)、鳀、赤鼻棱鳀、枪乌贼不断向更小型化的方向演替。增殖放流种类在调查中均有渔获,仅鮻(lizahaematocheilus)于2010年冬季成为该季节优势种,表明增殖放流活动并未较大程度改变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目前夏季是游泳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的季节,也略高于1982–2006年调查结果,可能与伏季休渔政策保护了当年生幼鱼有关。 %K 莱州湾 %K 游泳动物 %K 种类组成 %K 优势种 %K 多样性 %U http://www.biodiversity-science.net/CN/abstract/abstract97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