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ibdv流行强毒hq-b株与其细胞适应毒生物学特性比较及vp2、vp5基因序列分析
%A 杨霞
%A 周欣
%A 赵军
%A 姚惠霞
%A 王川庆
%A 王泽霖
%J 牲畜兽医学报
%P 928-936
%D 2012
%X ?为了解ibdv流行强毒hq-b株囊毒与其细胞适应毒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2毒株毒力变化与vp2、vp5基因变异的关系,对2毒株的细胞适应性、致病性等进行比较,同时对其vp2、vp5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q-b株囊毒对cef、cek、celi、df-1和vero均不适应,而细胞适应毒hq株仅不能适应vero细胞、且批内及批间毒价稳定。致病性结果显示hq-b株对4周龄spf鸡致死率高达80%,是真正的超强毒,而细胞适应毒致死率已降为0%。对vp2基因高变区研究表明,hq-b株具备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a、256i、294i和299s;其细胞适应毒hq株除222a→p、256i→v、294i→l和299s→n外,在vp2公认的毒力位点253(q→h)、279(d→n)、284(a→t)位氨基酸也发生改变,导致细胞适应毒具备经典弱毒株的分子特征,即222p、256v、279n、284t、294l和299n。对vp5基因研究表明:流行强毒hq-b株也具有ibdv超强毒株的分子特征;其细胞适应毒vp5基因有12个位点碱基突变并导致9处氨基酸变异,尤其是orf区第2个碱基由“t”突变为“c”后,导致细胞适应毒vp5的n端丢失了4个氨基酸,这种突变与现有的疫苗毒完全一致。本研究提供了超强毒hq-b培育、驯化后致病性和细胞适应性转变的分子机理,也丰富了ibdv分子流行病学的理论。
%K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K 培养特性
%K 致病性
%K vp2基因高变区
%K vp5
%U http://118.145.16.233/Jweb_xmsy/CN/abstract/abstract11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