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骨质疏松绵羊腰椎内不同椎弓根螺钉界面的显微CT研究 %A 刘达 %A 谢庆云 %A 郑伟 %A 康夏 %A 张波 %A 权毅 %A 周江军 %A 雷伟 %A 潘显明 %J 解放军医学杂志 %P 535-539 %D 2015 %X 目的 通过显微CT技术比较骨质疏松绵羊腰椎内可膨胀椎弓根螺钉(EPS)与骨水泥强化螺钉(PMMA-PS)的界面情况。方法 健康成年雌性绵羊8只,成功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后将每只绵羊的腰椎(L1-L6)随机分为3个不同置钉组(采用相同的方法制备钉道),普通椎弓根螺钉(CPS)组经钉道向椎体内拧入CPS,PMMA-PS组在拧入CPS之前向钉道内注入骨水泥(PMMA)1.0ml,EPS组经钉道向椎体内拧入EPS。分别于术后6周和12周处死绵羊,对螺钉及周围骨组织进行显微CT扫描,通过三维重建和骨组织计量学方法评价钉道界面情况。结果 术后6周和12周时CPS组和EPS组中骨小梁与螺钉直接接触,形成了“钉-骨”界面,PMMA-PS组中螺钉被PMMA严密包裹,形成了“钉-PMMA-骨”界面。EPS组螺钉的前段胀开形成“爪状”结构,挤压并显著改善了周围骨质的质量。从术后6周到12周,CPS组和PMMA-PS组中螺钉周围的骨质质量无明显变化,未见PMMA降解吸收,PMMA-PS组中形成了二次界面。术后12周时EPS膨胀部分周围的骨质条件较术后6周有显著提高,形成了良好的“钉-骨”界面。结论 在骨质疏松绵羊腰椎内,EPS通过膨胀挤压刺激周围骨质生长,在术后早期显著提高了局部骨质的质量,随着挤压应力的持续存在,局部骨质质量在后期进一步改善,形成了良好的生物性界面,为螺钉的远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骨质基础。 %K 骨质疏松 %K 椎弓根螺钉 %K 聚甲基丙烯酸 %K 腰椎 %K 显微CT %U http://www.jfjyxzz.org.cn/Magazine/Show.aspx?ID=8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