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不同处理水稻秸秆对体外瘤胃发酵模式、甲烷产量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J 动物营养学报 %D 2015 %R 10.3969/j.issn.1006-267x.2015.05.036 %X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水稻秸秆对瘤胃发酵模式、甲烷产量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各处理分别以干秸秆(对照)、青贮秸秆、氨化秸秆和碱化秸秆为发酵底物,通过体外产气量法,测定培养72h内的产气量、甲烷产量、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贮、氨化和碱化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秸秆体外培养72h的产气量和24h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5),碱化处理显著增加了72h的甲烷产量(P<0.05),青贮和氨化处理显著增加了24h的丙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P<0.05)。各处理中以碱化秸秆的产气量(220.3mL)和甲烷产量(43.23mL)最高。与未处理的干秸秆相比,氨化和碱化处理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24h培养液中琥珀酸丝状杆菌的相对数量(P<0.05),氨化处理显著降低了甲烷菌的相对数量(P<0.05),而各处理对培养液中的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真菌和原虫的相对数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对水稻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和碱化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体外瘤胃的发酵模式、甲烷生成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从甲烷减排角度考虑,可选择青贮和氨化的处理方式。 %K 水稻秸秆 %K 青贮 %K 氨化 %K 碱化 %K 瘤胃发酵 %K 甲烷 %K 微生物区系 %U http://www.chinajan.com/CN/abstract/abstract119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