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深部地球物理结构给出的启示 %A 赵文津 %A 刘葵 %A 蒋忠惕 %A 吴珍汉 %A 赵逊 %A 史大年 %A 熊嘉育 %A J.Mechie %A L.Brown %A T.Hearn %A J.R.Guo %A Seth %A S.Haines %J 地质通报 %P 623-635 %D 2004 %X 通过跨越缝合带的综合地球物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上推测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深部结构和构造,提出了下述观点现有资料尚不足以证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缝合带,而趋向表明是一个老的弧后拉张区,在后来的印度大陆与拉萨地块碰撞挤压过程中,先是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纪地层,仅在20Ma(?)以来才转变成挤压体制,形成多条逆冲断裂;纳木错-申扎逆冲的蛇绿岩片带代表着侏罗纪洋的主要缝合带位置,在其闭合过程中洋壳与陆壳一起向北发生俯冲,并形成班戈岩带所代表的岩浆弧,在岩浆弧后出现了拉张区;下地壳向北挤压增厚,物理性质不同的上、下地壳之间相互运动而形成了一条缓倾的剪切片理化带,南北长达300km,命名为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并使班戈岩片整体向南逆推上去,致使地壳分层增厚;在拉张期伦坡拉小地块向下运动,20Ma以后转变成压缩体制后又开始向上逆推,再加上后期的剥蚀,致使班戈深成岩体出露于地表;唐古拉山、各拉丹冬等年轻的火山岩浆带与地表显示的构造活动无直接关系,推测应是地壳深层作用引起的构造岩浆活动的显示。 %K 西藏 %K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K 纳木错-申扎缝合带 %K 主羌塘逆冲断裂带(MQT) %K 深部热通道 %U http://dzhtb.cgs.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407116&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