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 %A 丘元禧 %A 梁新权 %J 地质通报 %P 340-347 %D 2006 %X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大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三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一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SW挤压构造应力场。 %K 华南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泛华夏造山作用印支造山作用喜马拉雅造山作用 %U http://dzhtb.cgs.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60358&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