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控制北太平洋深水中Pb、Nd同位素演化的不同因素 %A 凌洪飞 %A 蒋少涌 %A M.Frank %A 周怀阳 %A 周枫 %A 陆尊礼 %A 陈小明 %J 地球学报 %D 2005 %R 10.3975/cagsb.2005.s1.64 %X 近年研究表明,大洋中溶解的Pb和Nd以陆源来源占主导。但对Pb和Nd进入大洋的途径存在很大争议。笔者研究了3块中北太平洋铁锰结壳(CJ01,CLD01,CB12)的元素含量和Pb、Nd同位素组成。根据Co含量经验公式法定年,结合几块结壳的剖面Pb同位素演化曲线与Os同位素演化曲线,确定所研究的中北太平洋铁锰结壳的底部年龄约为75Ma。3块结壳不论磷酸盐化与否,其Pi、Nd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变曲线均十分相似,且Pb同位素演化趋势与北太平洋岩心(LL44-GPC3)中的风沙的Pb同位素演化趋势相似。这些结壳的Nd同位素演化趋势也相似,但与岩心LL44-GPC3中风沙的Nd同位素的演化曲线完全不同。由此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研究2块结壳,首次提出太平洋铁锰结壳的年龄超过70Ma,得到了白垩纪末及整个新生代中北太平洋深水Pb、Nd同位素的演化。并且揭示磷酸盐化不会明显改变结壳中的Pb、Nd同位素组成。(2)风沙是中太平洋深水溶解Pb的主要来源。太平洋中的Pb由来自大陆风沙富放射成因Pb和来自火山弧非放射性成因Pb之混合,二者的量随时间变化。60Ma之前,北美大陆粉尘是太平洋Pb的主要来源,而从40Ma开始,亚洲大陆粉尘对Pb总量的贡献日益重要。在约55Ma期间是大陆粉尘对海水Pb贡献最小的时期,与温暖气候相吻合。(3)风成粉尘对中北太平洋深水中的Nd的贡献可以忽略。新生代太平洋边缘火山岩风化侵蚀作用加强,是中北太平洋ENd值升高的主要原因。 %K Pb-Nd同位素演化Fe-Mn结壳北太平洋 %U http://www.cagsbulletin.com/dqxb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59064&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