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中国东南部及其毗邻海域地震地球物理分析及含油气盆地分布特点 %A 陈胜早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P 247-261 %@ 2095-9508 %D 1986 %X 本文综合分析了研究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深部构造环境、地球物理背景及其与油气盆地分布的关系。并从弹性动力学和热力学的角度讨论了孕震的力源、成因机制和地球物理标志。认为:1.本区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地球物理场具有一致的分区分带性,其显著特征是自西向东由陆到海、位于不同时代的板块边界分布有四个地震带:Ⅰ.南北(龙门山)强震带;Ⅱ.中部(武陵山)中-弱地震带;Ⅲ.东南沿海中-强地震带;Ⅳ.琉球海沟强震带。中、下扬子―赣江流域“三联”,裂谷系以“三联”中-弱地震带为特征。这些地震带控制了油气盆地的分布。2.地震活动西强(带Ⅰ及喜马拉雅带)、向东自川黔向西太平洋由弱到强的趋势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中国板块联合作用的基本格局所控制。3.在区域应力场背景上局部孕震的内应力有三:①地壳厚度变化引起的水平应力(σ),②克服均街偏差(△P)的垂向均衡应力(σ_⊥),③热应力。σ、σ_⊥和热应力联合制约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热作用是影响地震地球物理异常和促进油气生成的本质因素。4.深部构造(M面和其它界面)的剧变带和中地壳柔层可力判别地震孕育的深部标志。地应力、地形变、热流、地温和地电、地磁、重力及作为温度函数变数的其它物理(化学)参量可为地震预报的直接或间接标志。 %K 中国东南部 %K 地球物理 %K 分布特点 %K 毗邻海域 %K 油气盆地 %K 地震活动 %K 深部构造 %K 强地震带 %K 热应力 %K 地震预报 %U http://www.ddgzyckx.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198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