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成矿作用、矿床类型与成矿时代 %A 郑有业 %A 孙祥 %A 田立明 %A 郑海涛 %A 于淼 %A 杨万涛 %A 周天成 %A 耿学斌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P 108-118 %@ 2095-9508 %D 2014 %X 通过大量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矿带发育3期成矿作用(同沉积、同碰撞、陆内造山期)和5种矿床类型(喷流沉积-改造型、卡林型-类卡林型、热泉型、次火山岩浆热液型、造山型)。提出控矿“四要素”分布或叠加的地区,是北喜马拉雅地区最重要的找矿标志。指出羊卓雍错-哲古错被动大陆边缘裂谷(陷)盆地周缘的盆山转换部位是成矿有利部位,金矿床主要受近EW向拆离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控制;锑、金锑多金属矿床主要受近SN向走滑正断系统及其次级构造控制,特别是EW向拆离系统与SN向走滑正断系统的交汇部位更是寻找锑、金锑多金属矿床的最有利部位。据此划分出3个受近SN向走滑正断层系统控制和2个受EW向拆离构造或韧-脆性剪切构造控制的矿化集中区,为该带进一步的找矿工作部署与突破指明了方向。 %K 北喜马拉雅东段 %K 金锑多金属矿床 %K 成矿作用 %K 矿床类型 %K 成矿时代 %U http://www.ddgzyckx.com//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4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