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黔西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地球化学变异的地质成因 %J 地质论评 %D 2005 %X 运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离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电离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荧光光谱(XRF)、冷原子吸收光谱(CVAAS)、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SE)、逐级化学提取试验(SCEE)等,结合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X)和MPV―Ⅲ显微镜下观察的煤岩学特征的分析,对贵州晴隆矿区上二叠统含煤岩系8号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煤层中Cu(263.4μg/g)、Cr(154.2μg/g)、Hg(0.86/μg/g)、Mo(82.47μg/g)、Ni(63.3μg/g)、Pb(200.4/μg/g)、Se(4.25/μg/g)、U(154.8/μg/g)、Zn(214.6/μg/g)和Zr(754.3μg/g)等元素异常富集;而As和F的含量不高,其含量分别为1.58/μg/g和83.4μg/g。逐级化学提取结果显示,该煤层中Hg、Mo、Ni、Pb、Se和Zn元素主要赋存在低温热液成因的黄铁矿脉中;Cr、U和Zr主要存在于粘土矿物中,其中Cr和Zr可能与康滇古陆陆源碎屑供给有关;Cu不仅与粘土矿物有关,而且也和煤中黄铁矿有关。表明低温热液流体和陆源碎屑供给对该煤中主要微量有害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特征起了决定作用。 %K 地质成因地球化学晚二叠世矿区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器中子活化分析离子选择性电极法X射线荧光光谱冷原子吸收光谱变异黔西等离子体质谱逐级化学提取微量有害元素赋存特征粘土矿物陆源碎屑中微量元素 %U 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50229&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