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油气运聚模式 %A 陆黄生 %A 秦黎明 %A 刘军 %A 胡瑛 %A 方朝合 %A 杨永才 %A 张枝焕 %J 地质论评 %D 2009 %X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不同构造带部分具代表性油藏原油的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和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油区构造研究和油源对比成果,讨论了研究区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运聚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馏效应存在差别,处于断阶带南侧的成熟原油运移效应明显,来源于其西北侧的俞垛次凹始新统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断阶带北侧的原油运移分馏效应较差,推测其主要来源于北侧的储家楼次凹阜宁组二段烃源岩,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内斜坡带原油主要来自于储家楼深凹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沿其构造带上倾方向自西南到东北方向,含氮化合物分馏效应明显;坡垒带与外斜坡带阜宁组三段原油成熟度偏低,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浓度较高,原油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以短距离运移为主,主要来自于深凹的低熟烃源岩。不同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模式也不一致,断阶带为阶梯状断块油气聚集模式,内斜坡带与坡垒带主要分布受断层控制的断块―岩性油藏,外斜坡带为反向正断层垒块控油模式。 %K 含氮化合物 %K 油气运移方向 %K 成藏模式 %K 溱潼凹陷 %K 苏北盆地 %U 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9010301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