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汶川5.12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 %A 孙晓宇 %A 周成虎 %A 郭兆成 %A 张俊 %A 苏奋振 %A 仉天宇 %A 张丹丹 %A 吕婷婷 %J 地质学报 %P 1283-1291 %D 2010 %X 摘要: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并针对汶川大地震分析了所引发的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及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地表破坏的坡度在各级缓冲区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地震引发的滑坡及滑坡群共5093个,总面积大约958km2;(2)在30°-44°坡度上地表破坏发生的数量最大,42°为地表破坏发生概率的拐点。主要的地表破坏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坡向上;(3)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表破坏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震中距40km以内的减小速度非常迅速,40km以外则整体上缓慢减少,局部略有起伏。各缓冲区中发生地表破坏的平均坡度比缓冲区内的地形平均坡度大4°左右。(4)地震引发的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有64.17%的地表破坏发生在中央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5)高地震烈度区域引发的地表破坏率远远大于低烈度区域,在烈度为Ⅺ度的区域内发生地表破坏率达到14.5%,而Ⅶ度烈度带上引发地表破坏率仅为0.01%。 %K 地震 %K 汶川 %K 次生地质灾害 %K 缓冲区 %K 空间分析 %U 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9235&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