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豫西雷门沟斑岩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A 陈小丹 %A 叶会寿 %A 毛景文 %A 汪欢 %A 褚松涛 %A 程国祥 %A 刘彦伟 %J 地质学报 %P 1629-1643 %D 2011 %X 内容提要:豫西雷门沟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东段,是区内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之一。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斑岩体与围岩新太古界太华群片麻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矿化类型主要有浸染状辉钼矿、细脉浸染状辉钼矿、网脉浸染状辉钼矿;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将热液成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Ⅰ)面型钾长石化阶段,Ⅱ)石英-钾长石阶段,Ⅲ)石英-辉钼矿-硫化物阶段,Ⅳ)石英-方解石阶段。其中面型钾长石化阶段和石英-钾长石阶段构成主成矿前阶段,石英-辉钼矿-硫化物阶段属于主成矿阶段,石英-方解石阶段为主成矿后阶段。对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本矿床流体包裹体有3类:H2O包裹体(A型)、含CO2包裹体(B型)及含子矿物多相(S型)包裹体。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资料(成分、均一温度、盐度等)综合研究认为,本矿床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H2O-CO2-NaCl体系,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随成矿演化有不同程度的大气水的加入;C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过程中有深源成分的加入,KHMoO4和H2MoO4是钼搬运的主要形式,水岩反应、流体沸腾作用和pH值降低可能是辉钼矿沉淀的主要控制因素。 %K H2O-CO2-NaCl体系 %K 流体包裹体 %K 斑岩钼矿床 %K 雷门沟 %K 东秦岭钼矿带 %U 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1029&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