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多金属矿床中灰泥丘的发现及其意义――以武山和冬瓜山铜矿为例 %A 蒋少涌 %A 丁清峰 %A 杨水源 %A 朱志勇 %A 孙明志 %A 孙岩 %A 边立曾 %J 地质学报 %P 744-756 %D 2011 %X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武山铜矿和冬瓜山铜矿层状矿体的详细研究,发现了大量具有层圈状构造、层纹状构造或不规则同心环状构造的矿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光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认为这类矿石在宏观构造上显示出类似于灰泥丘的孔洞系统,微观上又发现了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判断其属于一种矿化的灰泥丘。资料显示,灰泥丘和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灰泥丘可视为热水喷流沉积成矿的证据之一。本文所研究的两个矿床中灰泥丘构造矿石保存状况略有不同,冬瓜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保留了大量显示原生热水喷流沉积成因的组构、并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碳氧同位素组成也显示原始沉积特征;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则显示出强烈受热液改造的矿石组构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暂未发现细菌等微生物结构。冬瓜山和武山铜矿灰泥丘构造矿石的发现,有力地佐证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海西期曾发生过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K 长江中下游 %K 武山铜矿 %K 冬瓜山铜矿 %K 灰泥丘 %K 热水喷流沉积成矿 %U http://www.geojournals.cn/dz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1079&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