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2004年11月磁暴期间环电流的演化过程——TC-2卫星中性原子成像仪观测结果 %A 陈志青 %A 沈超 %A 路立 %A S. %A McKenna-Lawlor %A 刘振兴 %A 燕广庆 %J 地球物理学报 %P 2271-2279 %D 2010 %R 10.3969/j.issn.0001-5733.2010.10.001 %X 本文通过对TC-2卫星上搭载的中性原子成像仪(NUADU)在2004年11月发生的一次大磁暴期间观测到的一系列中性原子(ENA)图像的分析,试图给出环电流在磁暴期间的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南向的行星际磁场(IMF)分量在离子从磁尾向内磁层注入和随后的环电流增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IMF转为北向后,离子注入随即很快停止.在离子注入增强期间,离子的漂移路径是开放的,以致大量环电流离子从黄昏侧注入后快速地损失在黄昏至正午的磁层顶.所以,环电流往往在离子漂移路径从开放变为封闭后才达到最大强度,而不是在这之前,尽管那时的离子注入强度更大.在该磁暴主相期间,离子注入发生在17∶00~22∶00LT范围内,形成极其不对称的环电流分布形态.而在恢复相期间,由于受大的IMFBy分量的影响,离子注入区的地方时分布范围东向扩张.对称环电流在磁尾对流减小、离子漂移路径变为封闭形态之后形成.在磁暴恢复相后期,从ENA图像看环电流基本衰减到平静时期的水平,而Dst指数仍然显示较强的磁扰动,这说明越尾电流对Dst指数有很重要的影响. %K 环电流 %K 中性原子成像 %K 磁暴 %U http://manu39.magtech.com.cn/Geophy/CN/abstract/abstract33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