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基于Argo观测的太平洋温、盐度分布与变化(1):温度 %A 张春玲 %A 许建平 %J 海洋通报 %P 647-658 %D 2014 %R 10.11840/j.issn.1001-6392.2014.06.006 %X 利用基于客观分析方法重构的Argo网格资料(未同化其他观测资料),分析探讨了2004年1月原2011年12月期间太平洋海域(60毅S原60毅N、120毅E原80毅W)温度气候态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29益等温线的包络范围(暖池),夏季显著增大,位置也明显偏北,且其厚度仅限于约100m上层;在亚热带海域次表层(约150m),形成南北两个高温(南部大于27益,北部大于24益)中心,呈马鞍形分布,但并不以赤道为对称中心,而是偏向北半球8个纬度;在南、北纬40毅附近海域,等温线十分密集,形成“极锋”;在新西兰东南海域存在低温水舌由南向北的入侵现象,从表层至1000m深层始终可见,似是终年存在的一个水文特征。温度的年变化规律表层最明显,每年呈一高一低的分布趋势,亚热带海域尤为显著,北半球温度年较差大于9.5益,南半球约为6.0益,且北半球的最高、最低温度值分别出现在每年的8月份和2月份,南半球则相反。表层以下,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远不如表层明显,至500m中层,整个太平洋海域的温度最大变幅仅为1.0益。赤道海域表层温度明显存在3年的周期性年际振荡,北亚热带表层也表现为3-6个月的周期性年际变化,中层年际振荡较缓,振幅也较小,而亚南极海域从表层直至500m中层,均存在不规则年际振荡。 %K Argo %K 网格资料 %K 温度分布 %K 年际变化 %K 太平洋 %U http://hytb.nmdis.gov.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0606&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