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米草属植物在中国海岸带的分布现状 %A 左平 %A 刘长安 %A 赵书河 %A 王春红 %A 梁玉波 %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P 101-111 %D 2009 %X 结合遥感调查、现场定位,辅以文献检索、函调、电子邮件、电话等调查方式分析了4种米草属植物自引种以来在我国海岸带分布的历史及现状,结果表明,因人类围垦活动、大米草(Spartinaanglica)的自身退化以及与互花米草存在生态位竞争关系,大米草在全国海岸带的分布面积不足16hm2,呈退化趋势。大绳草(Spartinacynosuriodes)尚未在实验地种植,狐米草(Spartinapatens)仅在苏北、天津市的部分区域有少量种植。这两种米草没有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入侵威胁。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自1979年引种以来在全国海岸带被广泛种植,后经自然扩散,目前面积已达34451hm2。结合我国的海岸带特征与互花米草的生态位,可以把其生长区域明显分为三部分:一是福建省福鼎市以南的海岸带滩涂,可能与红树林潜在的生态位竞争有关系;二是河口区域,如在长江口的崇明东滩,互花米草与本土植物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关系;三是在其他滩涂区域,该物种可能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某些区域可能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入侵性,但是其带来的促淤造陆、保滩护岸等巨大的生态效益也不应忽视。由于我国海岸带地质地貌类型复杂,互花米草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定植和扩散能力,与本土植被的竞争关系也明显不同。因此,在评价互花米草所造成的生态后果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评价。 %K 米草属植物 %K 互花米草 %K 分布现状 %K 生态因子 %K 中国海岸带 %U http://www.hyxb.org.cn/ao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09051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