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研究 %A 刘晓收 %A 范颖 %A 史书杰 %A 华尔 %A 张志南 %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P 53-66 %D 2014 %R 10.3969/j.issn.0253-4193.2014.12.005 %X 本文利用2008年8月在渤海23个站位采集的样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00种,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节肢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094.7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78g/m2,其中丰度最高区位于辽东湾,最低区位于渤海湾;生物量最高区位于渤海中部,最低区出现在渤海海峡湾口处。依据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图分析,结果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6个站组,均与沉积物底质类型密切相关。所研究海域底质类型包括黏土质粉砂、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粉砂-黏土5种。通过BIOENV分析,发现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深、黏土粉砂含量、脱镁叶绿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等。与20世纪90年代历史数据的对比发现,本次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目明显减少,平均丰度也减少,特别是优势物种表现出了小型化趋势,传统的大型种类,如心形海胆、双壳类等,被小个体的多毛类和甲壳类所取代。本研究表明渤海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 %K 大型底栖动物 %K 丰度 %K 生物量 %K 群落结构 %K 渤海 %U http://www.hyxb.org.cn/ao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1205&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