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鲆优1号"牙鲆和亲本群体的表型及遗传性状变异分析 %A 田永胜 %A 齐文山 %A 姜静 %A 王磊 %A 张英平 %A 刘万军 %A 陈红林 %A 陈松林 %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P 75-86 %D 2014 %X 牙鲆是我国及大西洋沿岸天然捕捞和养殖的主导品种,对其遗传资源保护及养殖新品种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人工培育的牙鲆养殖新品种“鲆优1号”(ZJ)、其父本韩国牙鲆群体(KS)、母本F0750家系(JX)的18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利用SSPS程序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发现体长/体宽,头长/眼径,头长/眼间距、眼径/眼间距,侧线鳞和尾鳍条6个性状与父本或母本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做为鉴别“鲆优1号”的标志性表型性状。“鲆优1号”与母本无显著差异(p>0.05)性状占50%。与父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性状占33.33%。筛选了24个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KS、JX、ZJ和FJ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总共扩增出143个等位基因。4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大于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ae),平均观测杂合度大于平均期望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PICa)分析显示:KS>JX>FJ>ZJ,说明人工选育导致了遗传杂合度的降低。24个微卫星位点在4个牙鲆群体中的遗传偏离指数(D)在-0.7597到0.1884之间,在KS、JX、ZJ和FJ群体中分别有10、16、11和17个位点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24个基因位点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在0.0767~0.2586之间,平均为0.1468,表明14.68%的变异来自种群间,85.32%的变异来自种群内。Neis遗传距离显著,KS和FJ遗传距离最近(0.2825),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7539);ZJ与JX遗传距离最大(0.4205),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6567)。本文研究表明:“鲆优1号”具有明显的表型和遗传特征,与父母本及反交群体比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种内和种群间遗传分化,为“鲆优1号”的种质鉴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K 牙鲆 %K 鲆优1号 %K 表型性状 %K 卫微星标记 %K 遗传多样性 %U http://www.hyxb.org.cn/ao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061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