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原油WSF对三种海洋鱼类肝微粒体EROD活性的诱导和恢复的比较 %A 郑榕辉 %A 张玉生 %A 陈清福 %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P 60-66 %D 2010 %X 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原油水溶性组分(WSF)暴露对黑鲷、黄鳍鲷和褐菖鲉肝微粒体EROD活性的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和恢复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剂量诱导实验中,褐菖鲉肝EROD活性在原油WSF浓度为50μg/dm3时呈现生物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而黑鲷和黄鳍鲷肝EROD活性在75μg/dm3时才呈现生物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褐菖鲉肝EROD活性诱导倍数最高,但黑鲷的诱导浓度范围较广。在时间诱导实验中,在40μg/dm3原油WSF暴露下黄鳍鲷肝EROD活性在2d时首先呈现显著差异;三种鱼肝EROD活性均在第4天达到最高,并呈现显著性变化,此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并接近对照组水平。在恢复实验中三种鱼肝EROD活性下降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石油污染物,黑鲷、黄鳍鲷和褐菖鲉肝EROD活性都可以作为污染生化效应监测指标,然而就三种鱼类比较而言,褐菖鲉最敏感,更适合于作为石油类污染及其生化效应,尤其是低剂量效应的监测生物。 %K 黄鳍鲷 %K 黑鲷 %K 褐菖鲉 %K 石油污染生化效应 %K 肝微粒体EROD %K 原油WSF %U http://www.hyxb.org.cn/aos/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00508&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