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高丹草(高粱×苏丹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定位与分析 %A 逯晓萍 %A 云锦凤 %A 肖宇红 %A 米福贵 %A 李美娜 %A 尹利 %J 华北农学报 %P 80-85 %D 2007 %R 10.7668/hbnxb.2007.04.019 %X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在许多作物上已获得了高密度的分子遗传图谱,并定位了许多主要农艺性状的QTL,而在牧草上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为提高育种中对牧草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效率,对高丹草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进行QTL定位,确定其在染色体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探讨其杂种优势产生原因。在以高粱413A和棕壳苏丹草杂交获得的248个F2:3家系构建的作图群体中,应用AFLP和RAPD两种标记技术构建了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的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18个标记,分布于10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83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4.98cM。采用Joinmap/QTL4.0对高丹草单株产量及其三大构成因素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s19个,分布在8个连锁群上,其中,第1和3连锁群最多,各为4个和3个。单个QTL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5.20%~51.50%。检测到的19个QTL中,表现加性效应的有1个,占5.2%,部分显性效应的有3个,占15.79%,显性效应的有个,占31.58%,超显性效应的有9个,占47.3%。超显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在高丹草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中占主导地位。 %K 高丹草 %K 遗传图谱 %K 产量性状 %K 分子标记 %K QTL定位 %U http://www.hbnxb.net/CN/abstract/abstract34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