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洱海生物群落的历史演变分析 %A 吴庆龙 %A 王云飞 %J 湖泊科学 %D 1999 %R 10.18307/1999.0312 %X 根据1957-1997年期间对洱海水体进行的历次综合研究结果分析.由污染引起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升高促进藻类生长繁殖,40年来其密度和生物量上升近10倍;近5年的变化尤为明显,一度出现以螺旋鱼腥藻(AnabaenaspiroidesKlebahn)为主的"水华".银鱼(NeosalanxtaihuensisChen)移植等渔业生产活动导致浮游动物在近10年锐减,现在的密度仅是1957年的1/8水体有机污染的增加,有利于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sowerbyiClaparedi)、摇蚊科幼虫等生长,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密度上升了一个数量级;水生高等植物在50-80年代呈扩展趋势,而近期则由稳定趋于衰退,受过度捕捞、鱼类移植、水位急剧下降等影响,洱海鱼类经历了4次较大的变动,即50-60年代以土著鱼类为主、70年代以波氏栉鯱鱼(Ctenogobiuscliffordpopei(Nichols))为主、80年代以鲫鱼(Carassiusauratus(Linnaes))为主、90年代以银鱼和鲤鱼为主;洱海特有的7种土著鱼类,如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taliensisRegan)等几乎绝种。 %K 洱海 %K 生物群落 %K 演替 %U http://www.jlakes.org/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19990312&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