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阴沟肠杆菌AmpC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机制 %A 涂婉 %A 赵虎 %J 复旦学报(医学版) %P 189-193 %D 2010 %X 目的研究质粒传播和ampD基因突变两种机制对阴沟肠杆菌AmpC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影响作用和比率。方法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将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和其转变后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分为一组。对每组细菌的质粒ampC基因和染色质ampD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195例感染拟似诱导型阴沟肠杆菌患者中,25例(12.82%)的菌株转变为组成型。其中,10组菌株的阳性转变为单纯的质粒传播所致,10组为单纯的ampD基因突变所致,1组既有质粒传播又存在ampD基因突变,另外4组则两者全无。12株转变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存在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其中7株存在移码突变,另外5株为点突变。结论阴沟肠杆菌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已经达到较高的比率,质粒传播和染色质突变均为引起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质粒介导的AmpC酶已经跨种、跨区域传播,染色质ampD基因的突变率也远远高于其自然突变率,这两种机制均应在临床医疗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K AmpCβ-内酰胺酶 %K 组成型 %K 质粒传播 %K 染色质突变 %K ampD基因 %U http://jms.fudan.edu.cn/CN/abstract/abstract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