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陆相火山—斑岩Au、Ag、Pb、Zn、Cu矿床系统与VHMS矿床系统对比研究 %A 秦克章 %J 黄金科学技术 %P 6-17 %D 1998 %X 陆相火山—斑岩型Au、Ag、Pb、Zn、Cu、Mo矿床与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矿床,这两类极为重要的成矿系统,似乎属于两类完全不同的成矿体系。前者产于造山后挤压陆壳环境,与侵入作用关系密切,形成时代新、品位较低、规模大,易遭剥蚀;后者产于拉张洋壳和过渡壳环境,与火山喷发作用关系更密切,形成时代跨度大(太古代~至今),品位较高,且易遭受变质改造。然而相似之处亦很明显并具有某些内在联系,如均具双层矿床结构,火山—侵入建造组合具可比性,定位空间均以岩浆热源为中心,均存在中间岩浆房,矿化均与以绢英岩化为代表的热液蚀变相伴,成岩、成矿温度相近,成矿系列矿床组合相似。某些地区由于所处构造环境的变化,早期形成VHMS矿化,晚期形成斑岩铜矿化系列,后者继承了前者的成矿物质。但陆相系列岩石(富K、Mo、Ag)分异程度要高一些。关于这两类矿床的关系,长期以来存在诸多混乱认识。在对两类成矿体系进行系统对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前述相似性暗示洋底与陆壳背景下火山岩浆活动具有统一的岩浆起源和成矿作用。二者之间的差别系由岩浆侵位浅表环境、地壳厚度、流体介质不同、造山作用的时空演化所造成。分析了该项研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指出了该项对比研究具有成矿理论上的创新苗头和重要的找矿应用价值。 %K 斑岩铜矿 %K 脉状Pb %K Zn矿 %K 浅成低温Au %K Ag矿 %K 海相块状硫化物矿床 %U http://www.goldsci.ac.cn:8080/Jweb-hjkx/CN/abstract/abstract89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