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压油藏特征与形成机制 %A 段毅 %A 曹喜喜 %A 赵阳 %A 张忠义 %A 余永进 %A 吴应忠 %A 徐丽 %A 何金先 %A 夏嘉 %A 张晓丽 %A 赵彦德 %A 齐亚林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D 2014 %R 10.3799/dqkx.2014.032 %X 首次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中生界油藏主要为超低压油藏,并且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油藏的异常低压差别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层剥蚀厚度增大和油藏抬升后温度降低值增加,储层压力系数呈减少趋势;延长组油藏抬升温度降低后使储层孔隙水的体积收缩量达0.82%~1.94%.这些指示了盆地在白垩纪末期长时间强烈抬升,地层剥蚀和古地温降低作用是形成低压油藏的主要原因.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这种低压封闭体系对油藏的保存有利,同时对油藏调整、油气运移再富集和油水分布等成藏方面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出了陕北地区长6低压油藏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富集和长7砂岩透镜体不含水低压油气藏形成,均与这种低压封闭体系分布密切相关. %K 低压油藏 %K 形成机制 %K 含油地层 %K 透镜体 %K 中生界 %K 鄂尔多斯盆地 %U http://www.earth-science.net/WebPage/Article.aspx?id=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