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A 安娟娟 %A 陈少锋 %A 赵发珠 %A 杨丽霞 %A 韩新辉 %A 康迪 %A 杨改河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P 985-991 %D 2014 %R 10.11654/jaes.2014.05.023 %X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总有机碳(TOC)、3种氧化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100cm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总有机碳、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但整个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表现为刺槐>柠条>撂荒地>坡耕地,且差异主要在0~40cm土层;同一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有效率表现为低活性有机碳(0.67~2.02g·kg-1,10.47%~33.00%)>中活性有机碳(0.12~1.38g·kg-1,6.44%~22.52%)>高活性有机碳(0.03~0.68g·kg-1,2.10%~11.09%)。不同人工植被下有机碳活性越强,则其CMI的差异越大且影响深度越深,相比坡耕地,3种人工植被均显著提升了0~100cm深各土层高活性有机碳CMI,且平均增幅表现为刺槐(213.9%)>柠条(152.4%)>撂荒(82.6%),中和低活性有机碳CMI只在人工刺槐和柠条林下100cm深各土层显著增加。综上,人工林植被具有提升100cm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且总体以刺槐效果较佳。 %K 人工植被 %K 土壤活性有机碳 %K 碳库管理指数(CMI) %K 黄土丘陵区 %U http://www.aes.org.cn/nyhjkx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5023&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