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及其空间变化 %A 李俊超 %A 郭胜利 %A 党廷辉 %A 张彦军 %A 李娜娜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P 1167-1173 %D 2014 %R 10.11654/jaes.2014.06.017 %X 比较退耕条件下流域间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变化,有助于理解黄土高原区域土壤有机碳源/汇效应的变化机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自北向南从砒沙岩区、风蚀水蚀交错区、水蚀区分别选取五分地沟、砖窑沟、燕沟三个典型治理小流域,研究了坡地退耕为林草地后SOCD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内,林草地SOCD显著大于坡耕地,表层0~10cm高于亚表层10~20cm,且差异显著(P<0.05)。(2)流域间,同一土地利用方式SOCD因流域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北到南,坡耕地和林地SOCD基本呈增加的趋势,坡耕地表层SOCD分别是0.54、0.56kg·m-2和0.61kg·m-2,林地SOCD依次为0.64、0.90kg·m-2和1.05kg·m-2;而草地先略有下降后又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0.71、0.67kg·m-2和0.73kg·m-2。(3)相对于坡耕地,流域间同一退耕方式SOCD的增幅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退耕还林方式下SOCD的增幅从北到南依次变大,由五分地沟流域表层的18.8%变化到燕沟流域的72.7%;退耕还草SOCD的增幅较小,从32.1%变化到20.1%。可见,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方式不仅影响流域内SOCD含量的变化,而且影响流域间SOCD增幅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南北流域的气候条件、生物因素(细根生物量)、土壤性质以及土壤侵蚀强度密切相关。 %K 土壤有机碳密度 %K 小流域 %K 空间变异 %K 退耕还林(草) %K 黄土丘陵区 %U http://www.aes.org.cn/nyhjkxxb/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6017&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