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1998~1999 年间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长波动力机制研究 %A 王晶 %A 袁东亮 %J 海洋科学 %P 112-117 %D 2013 %X 使用美国海洋环境预报中心(NCEP)逐日的表面风场和热通量强迫的大洋环流模式(LICOM)研究了1998~1999年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期间赤道印度洋环流长波动力机制的年际变化。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高度计资料的海面高度异常。使用垂直模分解方法对模式输出进行赤道波分解,结果表明:西边界反射在负位相IOD事件发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虽然西边界反射在正、负位相IOD期间均起到了重要的负反馈作用,但两者的来源机制却是不同的。在1998~1999年负位相IOD事件期间,西边界处产生的两个上翻的开尔文波均来自赤道罗斯贝波在西边界处的反射。第一个上翻的开尔文波主要在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发生作用,由于受到西风异常强迫的下沉的开尔文波的影响,它并没有成功到达东印度洋,但是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东印度洋的下沉异常;而第二个上翻开尔文波成功到达东爪哇沿岸终止了那里的下沉异常,最终终止了负位相IOD事件。首次从赤道长波动力学角度解释了1998~1999年负位相IOD事件的结束机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IOD对印度洋周边气候甚至太平洋的影响。 %K 开尔文波 %K 罗斯贝波 %K 西边界反射 %K 海面高度异常 %K 负位相 %K 印度洋偶极子(IOD) %U http://www.marinejournal.cn/hyk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30219&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