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演化 %A 曹建荣 %A 徐兴永 %A 于洪军 %A 黄翀 %J 海洋科学 %P 78-85 %D 2014 %R 10.11759/hykx20131112002 %X 2009年4月~2010年3月连续2年对黄河三角洲19口地下水监测井进行观测并对地下水离子化学成分分析,探讨了该区域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水化学类型及演化规律,为揭示区域地下水环境特征和演化具有现实意义。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pH值变化较小,地下水埋深较浅且年内变化幅度为1.0~3.0m,但矿化度和各离子差异明显,地下水以Na+、Cl-占绝对优势;矿化度较低的测井的离子浓度变幅较小,反之,矿化度高的测井离子浓度变幅较大;地下水化学类型分为氯化物型、重碳酸盐氯化物型、重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型和硫酸盐重碳酸盐型四大类型,主要包括Na+-Cl-、Na+-Cl-.HCO-3、Na+-Cl-.HCO-3、Na+-Cl-.HCO-3.SO2-4、Na+-HCO-3.Cl-.SO2-4和Na+-.SO2-4.HCO-3六种子类型,氯化物型主要分布于广饶县咸水入侵区和滨海区域,重碳酸盐氯化物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内,重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型分布在广饶县咸水入侵区,硫酸盐重碳酸盐型主要分布在靠近黄河流路附近;根据黄河三角洲流路变迁和Gibbs模型,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样化学组成均落在Gibbs提出的BoomerangEnvelope模型右上翼,表明研究区水样化学组成主要受蒸发和沉淀作用,海水控制起次要作用,土地利用变化、灌溉、施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亦不能忽视。 %K 地下水埋深 %K 水化学 %K 水化学类型 %K Gibbs %K 模型 %K 演化 %K 黄河三角洲 %U http://www.marinejournal.cn/hyk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121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