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冬季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DNA指纹的日变化 %A 马长江 %A 王朝晖 %A 杨雪 %A 梁建新 %J 海洋科学 %P 1-9 %D 2015 %R 10.11759/hykx20141112004 %X 为了解海洋微表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日变化特征,于2013年12月3日清晨(6:00)、正午(12:00)、傍晚(18:00)采集了大亚湾海域3个站位微表层和次表层水样,利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和显微镜观察对浮游植物DNA指纹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共分析鉴定出浮游植物79种,微表层和次表层浮分别为61种、68种,清晨、正午和傍晚观察的种类数分别为49种、61种、51种;清晨、正午和傍晚的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2×106、1.6×106、1.6×106个/L,微表层和次表层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72×106和1.22×106个/L。硅藻占有绝对优势,硅藻的数量百分比均在98%以上,主要优势硅藻为角毛藻(Chaetocerosspp.)、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等。微表层对总浮游植物、硅藻及优势硅藻具有明显富集作用,其中对中肋骨条藻和丹麦细柱藻的富集系数分别为4.20和5.47,富集率均为100%。浮游植物DNA指纹条带也较丰富,每个样品DNA指纹条带数为12~28条,其中傍晚指纹条带最为丰富。由于优势种类对非优势种的屏蔽作用,DNA指纹条带数低于浮游植物种类数,但在剔除数量上小于0.5%的非优势种后,DNA指纹条带数与浮游植物种类数相近,说明PCR-DGGE技术对浮游植物检测灵敏度为优势度0.5%左右。 %K 微表层 %K 浮游植物群落 %K DNA %K 指纹 %K PCR-DGGE %K 大亚湾 %U http://www.marinejournal.cn/hyk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5090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