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大兴安岭中段莲花山铜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与矿床成因研究 %A 白令安 %A 孙景贵 %A 孙庆龙 %A 古阿雷 %A 赵克强 %A 门兰静 %J 矿床地质 %D 2012 %X 莲花山铜矿床产于中生代火山盆地隆坳转换部位,是大兴安岭中段铜多金属成矿带上的重要矿床之一。根据野外观察与室内鉴定,将矿化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期的黄铁矿-石英阶段、中期的石英-硫化物阶段、中晚期的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与末期的石英-碳酸盐阶段。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有纯气相、纯液相、气液两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矿化早期4类包裹体均有发育,中、中晚与末期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从早到晚,均一温度分别为340~420℃、220~310℃、140~200℃、~130℃。早期含子晶包裹体w(NaCleq)为34.5%~48.9%,气液两相包裹体w(NaCleq)为3.85%~7.15%,中、中晚期包裹体w(NaCleq)变化于5.25%~8.54%之间,未测到末期的盐度。初步厘定早期中高温、高盐度、富CO2的氧化含矿流体"沸腾",CO2逸出,演化为中阶段中温、低盐度流体,pH值升高,黄铜矿、黄铁矿大量沉淀,中晚期大气降水开始混入,形成以方铅矿与闪锌矿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末期流体成分则接近于循环天水;进而确定该矿床是与次火山岩相关的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铜矿床。 %K 地球化学 %K 流体包裹体 %K 流体演化 %K 莲花山铜矿床 %K 大兴安岭中段 %U http://www.kcdz.ac.cn/kcdz/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20610&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