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大鼠缺血性心肌损伤后心室扩张及心衰的干预效应 %A 潘波 %A 杨成明 %A 曾春雨 %A 王旭开 %A 熊秀勤 %A 何多芬 %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P 2128-2131 %D 2008 %X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所致大鼠缺血性心肌损伤后心室扩张、心衰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大剂量ISO建立大鼠缺血性心肌损伤模型。70只雄性Wistar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20只,实验组(ISO组)30只,治疗组(ISO+PDTC组)20只。检查心肌病理形态学、心肌NF-κB激活情况、心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情况及血清MCP-1水平,并在实验第14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室扩张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ISO所致大鼠缺血性心肌损伤后心肌NF-κB被激活,心肌MCP-1mRNA表达增加(P<0.01),血清MCP-1增高(P<0.01);PDTC能够抑制NF-κB的激活,下调心肌MCP-1mRNA的表达及血清MCP-1水平(P<0.01),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减小心肌细胞损伤范围,但同时可导致肉芽组织替代受损心肌延迟;实验第14天,治疗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实验组减小(P<0.05),射血分数(EF)优于实验组(P<0.05)。结论应用PDTC能够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后的心室扩张、心功能损害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该作用可能主要得益于在心肌损伤急性期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激活进而下调MCP-1的表达、减轻心肌炎症损伤有关。 %K 核因子-κB抑制剂 %K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K 心肌缺血性损伤 %K 心室扩张 %K 心衰 %U http://aammt.tmmu.edu.cn/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0805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