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心肌桥的双源CT诊断及临床意义 %A 张雪梅 %A 王健 %A 黎川 %A 李丹 %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P 1897-1899 %D 2008 %X 目的探讨心肌桥(myocardialbridge,MB)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ual-sourceCTcoronaryangiography,DSCTCA)中的检出率及形态特征,明确心肌桥与邻近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35例常规体检或怀疑冠心病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观察MB的检出率、位置、长度及深度,并按MB近远端2cm以内有无冠状动脉硬化将所有MB分为2组,比较2组发病年龄以及MB的长度和深度。结果835例中发现182例(21.8%)共195段MB,其中183段(93.8%)位于左前降支。MB平均长度(19.5±8.2)mm,平均深度(1.5±0.8)mm。所有壁冠状动脉段(MCA)未发现明显粥样硬化斑块,相邻2cm以内冠状动脉段发现动脉硬化斑块75例(38.5%),其中近端66例(33.8%),远端9例(4.6%)。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其发病年龄显著高于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P<0.05),2组壁冠状动脉的深度及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DSCTCA对MB的检出率较高,且能清楚显示MB的活体形态特征;邻近冠状动脉硬化可能为MB长期累积效应所致。 %K 心肌桥 %K 冠状动脉 %K CT血管成像 %U http://aammt.tmmu.edu.cn/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070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