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中华鲟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英文) %J 动物学研究 %P 113-120 %D 1997 %X 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是一种洄游性的鲟科鱼类,平时生活于海洋,亲鲟成熟后溯游到江河里繁殖。在长江葛洲坝修筑以前,中华鲟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江段。60—70年代中期,一些科研单位对上游中华鲟繁殖群体及产卵场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撰写出版了《长江鲟鱼类生物学与人工繁殖研究》(1988),中华鲟的人工繁殖也于1971年首获成功。葛洲坝枢纽建成以后,中华鲟繁殖群体被阻隔于葛洲坝下游宜昌江段,围绕大坝对中华鲟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其物种保护问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对长江中华鲟的资源动态进行了持续多年的监测,开展了多项研究。本文对上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予以综合报道。研究结果表明,建坝后滞留于宜昌江段的中华鲟繁殖群体结构年际间相对稳定,成熟雌鲟的卵径、绝对和相对繁殖力等指标与建坝前无显著差异;葛洲坝下游宜昌江段具备中华鲟产卵所需的水文、底质等基本条件,自1982年以来,每年崐都有中华鲟的产卵活动发生,主要的产卵场稳定;1983年起采取严格禁止商业捕捞和保护产卵场等保护措施后,长江河口地区中华鲟幼鱼资源显著回升,中华鲟亲鱼的成熟比例也显著增加,达到45%—92.6%,人工繁殖所需的成熟亲鱼易于获得。自1981年葛洲坝截流以来,为保护中华鲟所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如:禁止商业捕捞、保护产卵场和人工繁殖放流等是富有成效的,葛洲坝已不致危及中华鲟的物种生存。然而,物种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三峡工程的兴建,虽然已不存在阻隔中华鲟生殖洄游的问题,但仍将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华鲟的产卵场、产卵活动及繁殖群体产生不利影响,须给予高度重视。 %K 鱼纲 %K 鲟科 %K 中华鲟 %K 保护生物学 %U http://www.zoores.ac.cn/CN/abstract/abstract3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