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商誉、剩余收益与Ohlson模型 %A 钟翰 %J 财会月刊 %D 2012 %X 本文首先分析了各种商誉本质理论,认为以“投资者视角”下的“超额盈利观”来界定商誉最具有实证分析意义。进而引入著名的Ohlson剩余收益模型,理论分析了商誉和当期剩余收益之间的联系,绕开传统的多期贴现求和方式,建立了一个基于当期信息的商誉分析框架。最后基于此框架,以A股数据来对现行披露商誉的“杂质”问题和价值相关性问题做了经验研究,发现现行披露商誉具有正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也存在着不属于“超额盈利能力”的“杂质”。【关键词】商誉超额盈利观剩余收益模型一、研究背景商誉(Goodwill)是一个令会计学界倍加争议的话题,长期以来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理性之光的垂爱。以上世纪20年代杨汝梅先生的《GoodwillandOtherIntangibles》为肇始,对商誉的系统研究一直持续到21世纪的今日。八十余年来,从会计视角对商誉审视,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引人深思的智慧。就商誉本质而论,“好感价值论”(FavorableAttitudesConcept)、“总计价账户论”(MasterValuationAccount)、“超额收益论”(ExcessEarningsConcept)、“剩余价值论”(ResidueConcept)、“无形资源论”(ResourcesConcept)不一而足。联想到哈德罗·孔茨教授的“管理理论丛林”(TheManagementTheoryofJungle)之论,不免让人发出此景映彼景之感。 %K 商誉 %K 超额盈利观 %K 剩余收益模型 %U http://www.ckyk.cn/periodical/previous_detail-JMRRISCPI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