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之分析框架 %A 殷晓颖 %J 财会月刊 %D 2010 %X 本文在LLSV提出的“终极所有人”分析框架下,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分析方法进行阐释,并与现有的中间控制权研究方法进行对比,指出终极控制权分析框架完善了现有方法的不足,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研究股权结构问题。【关键词】终极所有人股权结构制造业上市公司根据“终极产权”理论和国内外学者在理论、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定义终极所有人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基础上,运用我国资本市场上五个案例,具体分析终极所有人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研究的意义,并从统计学角度予以实证,从而更加全面地描述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一、国内外学者论述终极控制权理论简介关于股权结构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Berle和Means。1932年,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现实中存在大量分散持股的小股东,由此产生的经营权(控制权)和所有权(现金流权)分离使得没有控股权的经理人与外部持股股东的利益经常不一致。这些现实的描述引发了之后关于股权结构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并使它与公司治理问题相结合,成为这一领域近30年来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而上个世纪末,RafaelLaPorta,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reiShleifer和RobertVishny(以下简称“LLSV”)从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入手,在“终极所有人”的框架下,发现股权集中是普遍现象。由此,众多国外学者开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追溯论证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及其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重要性。 %K 终极所有人 %K 股权结构 %K 制造业上市公司 %U http://www.ckyk.cn/periodical/previous_detail-JQLNFNM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