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大豆小区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A 梁慧珍 %A 余永亮 %A 杨红旗 %A 张海洋 %A 董薇 %A 崔暐文 %A 杜华 %A 刘学义 %A 方宣钧 %J 植物学报 %P 273-281 %D 2014 %R 10.3724/SP.J.1259.2014.00273 %X ?以晋豆23栽培大豆(Glycinemax)为母本、灰布支黑豆(ZDD2315,半野生大豆)为父本衍生出447个RIL群体,通过构建SSR遗传图谱及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植物学性状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2个与小区产量、单株粒重、单株茎重、单株粒茎比、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和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H_1、I、J_2和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株高、单株粒重、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均表现为遗传正效应,即增加其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11对影响小区产量、单株粒重、单株茎重、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发现22个QTL与环境存在互作。实验结果表明,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很大。进行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时,既要考虑效应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这样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K 大豆 %K 小区产量 %K 植物学性状 %K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K 上位效应 %U http://www.chinbullbotany.com/CN/abstract/abstract114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