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猕猴桃倍性混合居群基因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 %A 颜菱 %A 刘义飞 %A 黄宏文 %J 植物学报 %P 454-461 %D 2012 %R 10.3724/SP.J.1259.2012.00454 %X ?植物倍性混合居群的形成和维系常伴随着明显的基因组遗传及表观遗传变异。利用AFLP和MSAP两种分子标记探讨了中华猕猴桃复合体(Actinidiachinensis)倍性混合居群的遗传变异和结构及其基因组甲基化变异方式。结果表明,该倍性混合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多样性,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海拔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但表观遗传多样性与海拔不具显著相关性。AMOVA分析显示,主要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分化出现在倍性小种内部(97.65%vs99.84%,P<0.05);同时,AFLP邻接聚类分析显示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倍性相关性,MSAP分析则未显示有明显的倍性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华猕猴桃居群的总甲基化程度为24.86%,且多倍体具有更多的甲基化位点变异。该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猕猴桃倍性混合居群的形成和维系机制奠定了基础。 %K 中华猕猴桃复合体 %K 混合居群 %K DNA甲基化 %K 遗传结构 %K 多倍化 %U http://www.chinbullbotany.com/CN/abstract/abstract113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