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陆地棉品种抗黄萎病反应规律的研究 %A 张桂寅 %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D 2012 %X 本文对我国自育的108个陆地棉品种的抗黄萎病性进行了研究。在黄萎病发病期内,对黄萎病发病情况进行连续调查。测定产量、考查产量因素并检测纤维品质。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陆地棉抗黄萎病反应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不同时期的黄萎病病指主要与前后2-3个阶段抗病性有关。整个时期的病情发展主要有4个主因子决定,且第1、2主因子具有较大的方差贡献率。第一主因子(F1)主要与品种的7月26日至8月5日的黄萎病指数有关,第二主因子(F2)主要与品种的8月20日至9月1日的黄萎病指数有关。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将108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型,前期抗病性较好而后期发病较快的第Ⅰ类品种,其产量较低,单株结铃数、单铃重、衣分均低于其它三类;纤维品质均较差,纤维长度、整齐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较其它三类差;而前后期病指均较低发病缓慢的第Ⅱ类则小区产量最高,纤维品质处于平均水平。第Ⅲ类品种前期发病较慢,中期发病较快,具有较高的小区产量,单铃重最高;纤维整齐度、比强度和伸长率好于其它三类品种;前期发病较快,中期发病平缓,后期仍具有较高病指的第Ⅳ类品种,小区产量较低,单株产量、单株结铃数和衣分较高;其它性状处于中等水平。具有某一阶段的抗病性并不能完全代表品种的抗病性。 %K 棉花 %K 黄萎病 %K 抗病规律 %K 因子分析 %K 聚类分析 %U http://www.zwyczy.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1122700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