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基于SSR和ISSR的鄱阳湖流域野生菰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A 王惠梅 %A 吴国林 %A 江绍琳 %A 黄奇娜 %A 奉保华 %A 黄长干 %A 江绍玫 %A 吴建利 %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D 2015 %X 用SSR(simplesequencerepeat)和ISSR(inter-simplesequencerepeat)标记对鄱阳湖流域30个野生菰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筛选出的19对SSR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253条,平均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1.6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712和0.4144,遗传相似性系数(GS)为0.5590~0.8368,遗传距离(GD)的变化范围为0.1632-0.4410;筛选出的14个ISSR标记引物共扩增产生83条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78.2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386和0.4174,遗传相似性系数(GS)为0.5132-0.9342,遗传距离(GD)变化范围为0.0658-0.4868。根据SSR和ISSR基因型数据,采用UPGMA法分别在阈值为0.698和0.728时可将30个野生菰居群聚类为3类。可能受人为、水流、动物活动、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居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野生菰居群间SSR和ISSR基因型的多样性丰富,居群间的这种遗传差异或变异,对该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野生菰的遗传进化、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种质资源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K 菰 %K 居群 %K 遗传多样性 %K SSR标记 %K ISSR标记 %U http://www.zwyczy.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0309001&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