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A 孙小祥 %A 常志州 %A 杨桂山 %A 徐昔保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P 803-811 %D 2015 %X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11年11月—2012年10月)的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NEE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NEE月平均日变化总体呈“U”型曲线,不同月份“U”型高度不同;NEE季节变化则呈显著的“W”型双峰特征,分别对应两季作物(小麦、水稻)的生长季节。小麦/水稻月平均最大碳吸收峰出现在4月/8月,分别达到1.12mg·m-2·s-1、1.45mg·m-2·s-1;日最大累积碳吸收量分别为12.88g(C)·m-2·d-1、10.63g(C)·m-2·d-1,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年固碳量达到769.61g(C)·m-2·a-1。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白天NEE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Michaelis-Menten方程可以很好地表示作物生长季节两者之间的关系(R2=0.37~0.83);在同一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白天NEE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而当光合有效辐射大于1800μmol·m-2·s-1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光抑制。温度是影响夜间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特征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夜间NEE与不同层次温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但是不同作物夜间NEE的最适温度略有差异,小麦夜间NEE与土壤温度(10cm)相关性最好(0.60),而水稻夜间NEE与气温相关系数最高(0.49)。 %K 涡度相关碳通量净碳交换农田生态系统稻麦轮作 %U http://www.ecoagri.ac.cn/zgstny/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5702&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