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围垦对海滨地区景观演变及其质心移动的影响——以盐城保护区部分区域为例 %A 方仁建 %A 沈永明 %J 自然资源学报 %P 772-783 %D 2015 %R 10.11849/zrzyxb.2015.05.006 %X ?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洋港—四卯酉河段)划分为未围区和围垦区,根据1984—2013年6个时相的景观资料,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围垦活动影响下海滨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差异。结果如下:①未围区始终保持以自然景观为主,2013年面积比例占84.6%;1984—2013年,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面积分别增长了4770.6和4202.8hm2,而碱蓬湿地面积减少了2656.7hm2。围垦区大致以2000年为界,景观结构由自然景观占主导转为人工景观为主;除互花米草外自然植被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人工景观中水产养殖塘面积不断上升,2013年比例达60.5%。②未围区景观破碎度自1995年以后变幅较小,且保持在较低水平,维持在0.27~0.28,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自然,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1984—2013年上升了0.19。围垦区破碎化程度上升明显,1984—2013年上升了0.27,整体景观趋于简单规则,景观多样性呈下降趋势,1984—2013年下降了0.26。③未围区景观演变驱动力以自然因素为主,景观类型质心移动具有距离较为连续、方向相对单一的特征。而围垦区由于人类活动介入,围垦区景观类型质心移动更多地表现出无序多变、错综复杂的特征。 %K 围垦 %K 海滨湿地 %K 景观格局 %K 质心 %K 盐城 %U http://www.jnr.ac.cn/CN/abstract/abstract30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