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玉米植株不同部位还田土壤活性碳、氮的动态变化 %A 把余玲 %A 田霄鸿 %A 万丹 %A 李锦 %A 王淑娟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P 1166-1173 %D 2013 %R 10.11674/zwyf.2013.0516 %X 探讨玉米植株不同部位腐解对还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方法,通过动态监测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可溶性碳(DOC)和矿质氮含量,研究等量玉米根茬、秸秆、茎及叶4个部位在连续7季还田(秸秆+根茬还田)和不还田土壤(仅根茬还田)中的腐解转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腐解的最初7d是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高峰期;腐解期间(62d)SMBC、SMBN含量表现为添加秸秆始终高于根茬,叶分别在前28d、14d内高于茎,后期则低于茎,秸秆介于茎、叶之间;土壤DOC、矿质氮含量为叶>秸秆>茎>根茬;培养结束时,各处理SMBC和矿质氮含量均较起始(0d)显著提高,DOC含量基本保持不变,SMBN含量显著下降。与不还田土壤相比,还田土壤对新鲜残体的腐解影响不显著,且两者间土壤活性氮组分的差异较碳组分明显。腐解期间土壤活性碳、氮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各器官碳、氮等化学组分的差异性,等量秸秆较根茬更有利于补充土壤活性碳、氮数量,土壤活性氮组分对还田土壤的响应较碳组分灵敏。 %K 玉米残体 %K 微生物量碳 %K 微生物量氮 %K 可溶性碳 %K 矿质氮 %U http://www.plantnutrifert.org/CN/abstract/abstract31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