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农田氮、磷流失特性研究 %A 汤秋香 %A 任天志 %A 雷宝坤 %A 翟丽梅 %A 胡万里 %A 张继宗 %A 林涛 %A 刘宏斌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P 608-615 %D 2011 %R 10.11674/zwyf.2011.0381 %X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性,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风险。试验在洱海北部地区沿弥苴河和罗时江流域的7个乡镇进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调查不同轮作模式、轮作周期内田面水和沟渠水的氮、磷含量变化情况,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磷污染的负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田面水中,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的流失差异显著且以水溶态为主,可溶性氮浓度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油菜–水稻模式最低,其它轮作模式居中分布;降雨径流氮流失量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磷素流失总量偏低,且以泥沙结合态为主,轮作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田面水质劣于沟渠水,田面水对沟渠水存在不同程度增荷作用;农田水对沟渠水总氮和总磷的增荷率分别为73%和82%,其中追肥是导致农田水对沟渠水增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大蒜–水稻是洱海流域农田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种植模式;蚕豆–水稻比大蒜–水稻模式减少氮素流失风险38%。应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为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K 洱海流域 %K 农田 %K 轮作 %K 氮磷流失 %U http://www.plantnutrifert.org/CN/abstract/abstract26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