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普通杏群体遗传结构的荧光aflp分析 %A 苑兆和 %A 陈学森 %A 张春雨 %A 何天明 %A 冯建荣 %A 冯涛 %J 园艺学报 %P 319-328 %D 2008 %X 以准噶尔—伊犁生态群(新疆野杏)、中亚生态群(新疆栽培杏和李光杏)、欧洲生态群和华北生态群的45个普通杏品种或材料为试材,以梅杏、辽梅杏和辽杏为外组,利用荧光aflp标记对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对ecori/msei引物(其中msei引物为fam荧光标记物)平均扩增多态带数为130.86,平均多态带为60.58%。4个生态群的多态带百分比比较表明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p=43.59%)>中亚南疆栽培杏生态群(p=41.27%)>华北生态群(p=39.42%)>欧洲生态群(p=39.42%)>中亚李光杏生态群(p=37.57%);普通杏在种级水平nei's基因多样度(h=0.143)和shannon信息指数(i=0.226)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群体水平。在群体水平上,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的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信息指数(h=0.131;i=0.202)高于中亚生态群(南疆栽培杏)(h=0.127;i=0.195)、欧洲生态群(h=0.124;i=0.189)和华北生态群(h=0.116;i=0.180),但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中亚李光杏生态群(h=0.113;i=0.173);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147)显示,普通杏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占总变异的85.3%;通过遗传分化系数计算得gst基因流nm=2.901,说明普通杏4个生态群存在适度的基因交流,人为引种可能是产生基因交流的主要原因,而地理隔离可能是阻碍基因交流的主要因素。对普通杏4个生态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初步认为,普通杏起源于准噶尔—伊犁新疆野杏生态群,通过人为驯化,在新疆南部形成栽培杏中心,并形成中亚南疆栽培杏生态群,之后通过人为引种向东传播形成华北生态群,向西传播形成欧洲生态群。 %K 杏 %K 荧光aflp %K 遗传多样性 %K 群体遗传结构 %U http://www.ahs.ac.cn/CN/abstract/abstract15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