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东北新开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 %A 曾涛 %A 王涛 %A 郭磊 %A 童英 %A 张建军 %A 史兴俊 %A 张磊 %A 李永飞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P 1881-1900 %D 2011 %X 小兴安岭西北部新开岭地区4个花岗岩岩体锆石U-Pb年龄为大头山石英闪长岩体(187.7±1.4)Ma,大平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体(170.7±1.3)Ma,大平北山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128.0±1.1)Ma以及黑云母花岗斑岩岩脉(120.6±0.6)Ma。结合前人年龄资料,该区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可分为早中侏罗世(188~164Ma)和早白垩世(128~106Ma)两个阶段,这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可以对比。从早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花岗岩质岩石显示明显的演化趋势,由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或者与钙碱性过渡类型)的I型花岗岩,演变到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Sr/Y值也较低,锆石的εHf(t)值略有升高。这显示由挤压增厚地壳的下部熔融形成的早期以壳源为主的花岗岩,演变为由相对伸展减薄环境下有年轻幔源加入形成的晚期高分异I型花岗岩。从花岗岩浆的演变特点分析,结合区域上构造演化,表明该时期研究区发生了由相对挤压增厚到伸展减薄的转换,这种转换的时间大致在160Ma。 %K 花岗岩 %K 锆石U-Pb年龄 %K Hf同位素 %K 岩浆演化 %K 新开岭 %U http://xuebao.jlu.edu.cn/dxb/CN/abstract/abstract9608.shtml